农业经济与管理

粮食安全

  •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生产安全效应研究

    何筠;桂俊练;罗海平;

    设立粮食主产区是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能为粮食政策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文章基于1997—2022年全国31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异质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能有效保障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其对沿海、低粮食产量及低播种面积地区保障作用相对较小;进一步的粮食主产区政策可通过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且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与农业技术进步具有协同效应;该政策还能够保障主产区邻近省份粮食生产安全。据此,建议沿海地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粮食产量较低地区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播种面积较小地区强化政策扶持及激励;鼓励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技术发展、深化粮食主产区示范引领效应、加强粮食生产从业者间的交流合作,以进一步发挥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效应。

    2025年01期 No.8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驱动因素辨析

    方伟;田璞玉;王佳友;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文章从“保产、高效、减量、增收”四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素,基于2016—2020年我国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个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数据,探讨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主产区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平衡区次之,主销区最低,三者在研究期内均有提高;各功能区的“保产”维度指数变化不一、“高效”维度指数均呈“N”字型上升、“减量”维度指数均逐年提高、“增收”维度指数均波动下滑。进一步研究表明,主产区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均水资源量、人均GDP、财政支农;主销区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受灾率、农地流转率、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平衡区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区域常住人口、农地流转率、环境规制综合指数。三个功能区的驱动因素存在一定异质性,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都属于“双因子增强型”,作用最高的是农地流转率与财政支农的交互项。因此,提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推动多目标协同,依托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促进多赢局面,以期实现“保产、高效、减量、增收”。

    2025年01期 No.89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数字乡村

  • 数字经济推动城乡产业链融合发展: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

    黄庆华;尹蓝月;王浩力;梁诗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则是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推动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呈现U型关系。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推动作用存在异质性,其推动作用在中东部地区较为显著,在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在大型城市群、大数据试点城市较为显著,而非大型城市群和非大数据试点城市则相对滞后。数字经济对城乡产业链融合的影响存在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下的门槛效应。因此,提出破除要素流通壁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要素信息化,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产业链融合新态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城乡产业走数实融合发展之路三点建议。旨在为优化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2025年01期 No.89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城乡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弥合对策

    常宇豪;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逐步融合,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和流动,是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成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外部接入环境中的互联网普及率、网速同接入设备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和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两个维度。应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两条路径发力,通过政策激励、财政支持和教育赋能等方式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2025年01期 No.89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数字农业

  • 引领和追随: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的诱发机制和经济效果

    任爱莲;吴嘉莹;王栋;

    数字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由于农业趋于行业集聚、数字化转型投入大、风险高、经营者传统的避险和追随意识较强,数字化过程中的同群效应不可忽视。文章采用博弈方法和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农业企业数字化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和诱发机制,并运用农业上市公司2013—2022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企业数字化同群效应的存在性、诱发机制、异质性和经济效果。研究表明:农业企业数字化存在显著的行业同群效应,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是诱发同群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国有企业、处于成长期及吸收能力高的农业企业同群效应更为显著,同群效应可以提升农业企业价值。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发挥示范带动和标杆引领作用,推动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平台建设与信息共享,提高农业企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倒逼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5年01期 No.89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化转型与涉农企业金融化:管理者短视的中介作用

    李民;戴永务;

    过度金融化可能影响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涉农企业金融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文章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涉农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剖析数字化转型对涉农企业金融化的直接影响及管理者短视在其中的中介机制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涉农企业金融化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这种影响效应在产权性质、行业类型、生命周期及融资约束等层面存在异质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解管理者短视问题,进而降低涉农企业金融化水平。据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和政策引导支持;涉农企业应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以此提高企业资产配置质量;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关注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防止出现实体涉农企业“脱实向虚”态势。

    2025年01期 No.89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农村经济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内源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赋权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母娜;李绍亭;赵朋飞;王征兵;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完成为基础,赋权实践可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源发展提供可行方案。结合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通过对成都市农科村、锦宁村、战旗村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个体赋权、组织赋权和村社赋权三个方面探索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内源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社会资本强化成员关系网络,提高个体成员同集体经济的目标一致性,推动个体赋权;通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联结,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运营,带动组织赋权;通过调动精英能动性,提高组织成员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积极性并促成集体行动,最终实现村社赋权。因此,需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注重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协调好各方利益,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No.89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再小农化”背景下农户人力资本结构与农业环境效率: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

    王颜齐;郝雅琪;

    兼顾“保增长”和“促减排”是新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探讨农户人力资本结构与农业环境效率的关系对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2002—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对农业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户人力资本结构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结构与农业环境效率间呈现双门槛效应,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呈“U”型的特征趋势。当人力资本结构处于双门槛值之间,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引发产业结构失衡以及规模化生产导向催生“去小农化”趋势的双重作用下,农户人力资本结构偏离最优生产结构加剧污染排放,导致农业环境效率降低。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大多处于该门槛值内,农户人力资本结构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当人力资本结构越过第二门槛,人力资本结构对农业环境效率起正向激励作用,间接缓解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环境效率提升。机制检验分析显示,农户人力资本结构通过教育积累和要素禀赋促进农业环境效率提升。鉴于此,提出开展针对性培训计划,构建“基础教育振兴+职业教育贯通+高等教育反哺”的三级培育体系,推动农户人力资本整体提升,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支农政策。

    2025年01期 No.89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农村电商

  • 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农产品直播电商价值共创共享机制研究

    王文隆;李金垚;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普及,农产品直播电商蓬勃兴起,并对产业链价值创造和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产生重大影响。基于已有文献,结合农产品直播电商发展的客观实践,系统梳理了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定义及特征,并以全产业链视角对农产品直播电商价值共创和共享两个过程进行全面剖析,以江永县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农产品直播电商不仅在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均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三维一体价值体系的创造,还使各主体之间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利益。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出台农产品直播电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参考意义。

    2025年01期 No.89 10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村电商促进乡村创新创业的资源效应和融合效应——基于中国1546个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志安;韩紫微;

    促进乡村创新创业是事关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议题,农村电商作为乡村创新创业的关键抓手,其赋能作用亟待深入探讨。因此,以2014—2021年中国1546个县域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能够通过赋予乡村更多资源和促进城乡融合显著提高乡村创新创业水平。并且,农村电商对乡村创业的赋能效果更显著,对于乡村创新的赋能则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显著,同时,农村电商在促进乡村创新创业中存在县域产业结构异质性。为此,应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性农业创新技术输出和农村科技服务支持,推动消费电商向产业电商转变;深化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县域创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加快县域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县域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流动。因此,应解释农村电商对乡村创新创业的赋能机制,探索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数字化转型路径,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01期 No.89 12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种业发展

  •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种业贸易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

    陈卫洪;王莹;刘娜;安龙;

    当前我国种子贸易常年处于逆差状态,严重威胁了种子安全、粮食安全。在国家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提高我国种子自主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对中国种业“内外循环”演进的梳理及内外循环系统对种子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CMS模型分析2011—2019年影响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农作物种子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动。2011—2019年我国种子出口的竞争力效应均为负,农作物种子竞争力缺乏是阻碍我国种子出口的主要因素。我国农作物种子出口产品结构和竞争力变动与世界需求变化未趋同,对农作物种子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及时扩大市场份额。在进口方面,农作物种子进口持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大豆种子、蔬菜种子以及草种等种子品质和国外差距大,与我国市场的种子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同时也反映出国际市场农作物种子的竞争力优势强于我国。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应加强利用国家种质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种质资源在种业创新中的作用;培育种企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国产种子竞争力;完成国内种业市场的并购重组,优化种子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从而保障我国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

    2025年01期 No.89 13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