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与管理

粮食安全

  •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推动由政策主导型到“政策、科技和市场”协同型拓展

    朱满德;程国强;

    农民种粮不挣钱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最大难点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点。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则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过于依赖政策,忽视科技和市场的功能效应,而通过粮食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来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正在面临严峻挑战,其具体包括: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扭曲效应及外溢影响、直接补贴政策的财力约束和分利效应,保险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不佳等。今后一个时期,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粮食全链条降成本、防风险、增效益,推动由“政策主导”拓展到“政策、科技、市场”协同发力,按照政策保本兜底、科技降本增效、市场提质优价思路综合施策、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努力形成有为政府精准扶持、粮食科技有力支撑、粮食市场有效引领、种粮农民能动性充分调动、多主体全链条协同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新机制。

    2025年03期 No.9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理论阐释、现实困境与策略进路

    钟钰;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石,粮食安全主动权则是社会秩序的稳定之锚,是实现民族复兴、保障人民福祉的关键所在。文章在理论阐释粮食安全主动权基础上,揭示出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要点、现实困境与策略进路。粮食安全主动权涵盖控制性、主导性、灵活性、自主性与前瞻性五大内涵。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要点则在于供给层面的生产规模稳定、进口数量可控、储备调控精准,以及供应层面的进口粮价自主、应急管理及时。现阶段,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面临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龃龉、结构失衡与物流风险叠加威胁、国际资本与市场脱节双重挑战、布局矛盾与轮换低效机制僵局、预警滞后与协同不畅系统短板等现实困境。据此,应以耕地保护夯实大国粮安之根基命脉,以进口主导权增强粮食安全韧性,以粮食定价权提升进口经济调控效率,以储备调控权平抑市场供需波动风险,以应急管理权兜底防控突发危机冲击,发挥协同合力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

    2025年03期 No.91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数字乡村

  • 中国乡村数字经济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丽双;傅新红;王泽昊;杨锦秀;

    乡村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省级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算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造成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由0.156增长至0.329,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异质性显著,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空间自相关检验显示出显著正向关联性,形成低—低、低—高、高—高三种集聚模式;消费水平差异是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城镇消费的驱动效应显著高于农村;消费因素通过正向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区域发展,而产业因素因资源竞争呈负向极化效应。因此,应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差异化数字基建布局;激活城乡消费协同动能,释放消费驱动潜力;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抑制负向极化效应,促进乡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

    2025年03期 No.91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

    杜家廷;陈姝洁;顾谦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以《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为政策变量,运用广义DID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政策对农业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数字普惠金融构成维度来看,数字化深度对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最大;从农业细分行业和地理区域来看,该政策对小农业、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金融排斥高水平区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主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路径来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数字鸿沟对该政策提升农业发展韧性功能的发挥具有抑制效应,传统金融竞争则具有促进效应。为此,应在大力夯实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积极缓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基础上,不断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可达性、针对性、畅通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

    2025年03期 No.91 4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谷雨论坛-以“三个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小农生产的韧性基础:国家赋能、家户自治与关系行动——基于对夔村脐橙小农生产的历时性考察

    郑先令;

    理解小农生产的韧性特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文章搭建“国—家—人”的框架,以夔村脐橙四十余年的小农生产为例,分析国家、家庭和家庭成员共同建构小农生产韧性的行动过程。国家在农业税费改革前后,分别以“行政性乡土嵌入”和“市场化乡土嵌入”的行动,弥补了小农生产的脆弱性,为小农生产的稳定提供了制度基础。在农业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农家庭依靠建立在“家庭责任”这一伦理基础上的内部自治秩序,根据代际间的比较优势,将生产分工从性别分工灵活调整为适应农业市场化的代际分工,为小农生产的延续提供了组织基础。在代际分工下,家庭成员“关系为本”的伦理性关系行动和“关系为用”的工具性关系行动,促进了小农户与市场的有机衔接,为增强小农生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提供了社会基础。

    2025年03期 No.91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青年电商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

    王月;霍学喜;阮俊虎;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政策交汇背景下,农村青年电商凭借数字技术与社会资本的双重优势,成为重塑中国乡村产业的重要主体。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文章聚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调控与乡土社会文化等要素,系统剖析青年电商在“数字生产力—生产关系”重构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阐释其在资本逻辑、平台垄断、阶层分化与文化异化等深层次矛盾中的应对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电商通过直播、短视频和社群运营等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产业价值链升级与多元协同发展,基于“熟人社会”与合作组织减少市场风险、优化剩余价值分配,展现出对生态保护和公共福利的综合关切。尽管在平台依附、数字鸿沟及文化表层化等方面面临挑战,但青年电商通过制度创新、社会协同与产业升级的联动,为乡村转型提供可持续动能。青年电商的实践不仅具有“技术赋能”意义,且凸显出在制度设计、社会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下所形成的内生性增长范式,对推动中国乡村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为全球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本土化经验。

    2025年03期 No.91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翟郡;黄钇淏;谢泳欣;孔凡斌;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在浙江的推进实践可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浙江省嘉湖片区为例,结合2012—2022年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且结果稳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通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吸引劳动力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对中低农民收入水平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低、创业活跃度低地区的效果更为明显。据此,应聚焦中低收入地区提供差异化政策供给,针对地区发展差异探索创新性政策实施路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同时完善城乡人口迁徙制度以畅通劳动力要素流动,从而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025年03期 No.91 7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农业发展

  •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理论基础、价值意涵与推进路径

    汪为;万广华;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不仅是解决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厘清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基础上,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价值意涵。同时,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在政策执行、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推进路径,应从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创新制度设计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着手,提升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25年03期 No.91 9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历史经纬、发展主线与推进路径

    熊凤水;童政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遵循与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漫长而曲折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大国小农”为现实基础,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的发展主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市场激励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原则,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嵌入中,实现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引导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型,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2025年03期 No.91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7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粮食主产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逻辑特征、优势短板及要点机制

    李铜山;崔闻天;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基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粮食主产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走在全国前列。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因果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考察粮食主产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行动取向,试图阐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揭示粮食主产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特殊性紧迫性以及逻辑理蕴和特征事实、显隐优势和短板缺憾、着力要点和实现机制,以期对粮食主产省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理性启迪。

    2025年03期 No.91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