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先令;
理解小农生产的韧性特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文章搭建“国—家—人”的框架,以夔村脐橙四十余年的小农生产为例,分析国家、家庭和家庭成员共同建构小农生产韧性的行动过程。国家在农业税费改革前后,分别以“行政性乡土嵌入”和“市场化乡土嵌入”的行动,弥补了小农生产的脆弱性,为小农生产的稳定提供了制度基础。在农业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农家庭依靠建立在“家庭责任”这一伦理基础上的内部自治秩序,根据代际间的比较优势,将生产分工从性别分工灵活调整为适应农业市场化的代际分工,为小农生产的延续提供了组织基础。在代际分工下,家庭成员“关系为本”的伦理性关系行动和“关系为用”的工具性关系行动,促进了小农户与市场的有机衔接,为增强小农生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提供了社会基础。
2025年03期 No.91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月;霍学喜;阮俊虎;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政策交汇背景下,农村青年电商凭借数字技术与社会资本的双重优势,成为重塑中国乡村产业的重要主体。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文章聚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调控与乡土社会文化等要素,系统剖析青年电商在“数字生产力—生产关系”重构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阐释其在资本逻辑、平台垄断、阶层分化与文化异化等深层次矛盾中的应对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电商通过直播、短视频和社群运营等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产业价值链升级与多元协同发展,基于“熟人社会”与合作组织减少市场风险、优化剩余价值分配,展现出对生态保护和公共福利的综合关切。尽管在平台依附、数字鸿沟及文化表层化等方面面临挑战,但青年电商通过制度创新、社会协同与产业升级的联动,为乡村转型提供可持续动能。青年电商的实践不仅具有“技术赋能”意义,且凸显出在制度设计、社会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下所形成的内生性增长范式,对推动中国乡村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为全球乡村数字化转型提供本土化经验。
2025年03期 No.91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翟郡;黄钇淏;谢泳欣;孔凡斌;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在浙江的推进实践可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浙江省嘉湖片区为例,结合2012—2022年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且结果稳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通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吸引劳动力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对中低农民收入水平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低、创业活跃度低地区的效果更为明显。据此,应聚焦中低收入地区提供差异化政策供给,针对地区发展差异探索创新性政策实施路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同时完善城乡人口迁徙制度以畅通劳动力要素流动,从而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025年03期 No.91 7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